2019年12月,江苏常州的一间破旧房子里,年逾古稀、重病缠身的郭巧娣,正泪流满面地接受着记者的采访。
很快,老人的“寻人启事”就传到了网上,也传到了远在亚特兰大工作的小儿子耳中。
然而,在得知郭巧娣病危的消息后,这个昔日被全村人视为骄傲的北大博士,却拒绝回国看望母亲。
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指责,王永强只是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清官难断家务事”。
看似简单的“寻亲之旅”,在王永强这句话的催发下,开始变得扑所迷离,而逐渐露出水面的,却是他那令人心酸的“不孝人生”。
这个曾被人们冠以“不孝子”的北大博士,是不是真的就如外界所想的那样,出息了就忘记家里人?
王永强出生那天,他的父母笑得合不拢嘴,和其他家庭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不同,这对夫妻的高兴更多是源于家里“后继有人”。
王永强的哥哥天生残疾,做不了重活,而在观念老旧的父母眼中,女儿始终要嫁人,根本靠不住。
父母的扭曲观点,为王永强日后的坎坷人生、以及家庭的破碎,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家庭条件,让王永强早早就学会了成熟懂事,彼时,他是村里有名的好孩子,不但经常争着帮父母干活,而且学习成绩也极为优异。
家里条件差,买不起铅笔,王永强就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有时碰到写作业没有笔,他甚至跑到垃圾堆里,找别人不要的铅笔头。
在镇上读高中时,为了节约来回车费,他每次都肩扛一袋大米,手拎着咸菜萝卜干,在家和学校间往返50多公里。
王永强的心里始终牢记着这句话,靠着得天独厚的学习天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贫寒的家境并没能遮住王永强的光芒,他像一颗冉冉升起的太阳,给原本暗无天日的家里,带来肉眼可见的希望。
1987年,寒窗苦读十二载的王永强,以优异的成绩被苏州大学录取,一夜间,他骤然成为当地的“风云人物”。
“穷乡僻壤飞出金凤凰”,王永强考上名校这件事,在小镇上所引起的轰动,丝毫不亚于“落魄学子成为状元郎”。
他的舅舅回忆道:“那时,别说是村子里,就算在整个镇上,只要提到他(王永强)的名字,就没有人不认识。”
然而,时隔多年后人们再回头看这一幕,却发现:考上大学对于王永强而言,既是命运逆袭的开始,也是不幸人生的延续。
人们所看到的“其乐融融”,仅仅是表面上的粉饰,在不为人知的背地里,正上演着一场别样的暗流涌动。
上个世纪80年代,能考上重点大学本身就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但对于王永强来说,这仅仅是进阶之路的开始。
读完4年本科后,他又在苏州大学攻读硕士,之后又考上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博士。
从本科生到博士后,他的经历就算放在现在,也堪称经典的“寒门学子逆袭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永强的父母一直被传为佳话,很多人都认为是他们含辛茹苦卖老鼠药,才供出这么一个高材生。
但事实却与人们所想的根本不同,甚至称得上天差地别:父母只养了王永强18年,期间更是一次次要求他辍学,外出打工养家。
很多家长都巴不得子女多读点书,提升个人的学历,可王永强的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狭隘的眼界让他们固执地认为:孩子读书不能读太多,到了一定年纪就应该出来工作,为家里分担压力。
王永强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拼尽全力读书,想要改善家里的经济,到头来父母却成为了巨大的阻碍。
事实上,单靠父亲卖老鼠药的收入,根本支撑不起王永强的学费,好在他自己争气,从小到大多次获得奖学金,这才能够继续读书。
孩子学习成绩好,又不用操心学费,这要是搁在其他父母身上,怕是连做梦都会笑醒,可王永强的父母却不这么想。
他们偏执地认为:孩子的生命都是我给予的,同意他读书已经是天大的恩赐,至于自己交学费,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物质上的贫穷容易改变,可精神上的匮乏却是根深蒂固,尽管王永强曾无数次和父母解释读书的好处,但对方却始终听不进他的意见。
王永强考上苏州大学后,曾和父母大吵一架,一家人围绕着“读大学到底有没有用”吵了好几天,父亲宛如输红了眼的赌徒怒斥:“你要是敢去读大学,就别想从我这得到一分钱!”
幸运的是,当时的大学不但免学费,而且还发饭票,他才得以实现自身的“大学梦”。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天底下无不是的父母,就算王永强的父母做错,但他仅凭这点就断绝关系失联20年,未免太过绝情了。”
确实,虽然与父母之间一直存在争吵,但王永强并未就此记恨他们,恰恰相反,他始终坚信父母的短见是源于贫穷。
这种想法,让王永强更加刻苦学习,试图通过读书来改变家庭困境,以此验证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
王永强拒绝回家看望病危的母亲后,很多人都怒斥他枉为人子,学历虽高却毫无孝心。
甚至还有人说:“他明明有改变家庭贫穷现状的能力,却宁愿让父母和家人受苦也不愿帮忙。”
直到后来真相浮出水面,人们才明白:王永强此前不但为家里尽心尽力,甚至是做到了“帮无可帮”的地步了。
随着王永强在大学里“自给自足”,他的父母也开始产生异样的想法:既然你能做到养活自己、供自己上学,那就说明你手里还有余钱,这些钱应该交给我们。
在得知学校有这个好事后,夫妻俩就像追债多年的老手,疯狂向儿子讨要这笔钱。
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王永强并没过多考虑就把每月4块钱的助学金准时汇给父母,他原认为自身这样做,父母就会感到满意。
在拿到王永强的“血汗钱”后,郭巧娣和丈夫不但没有体恤到小儿子的辛苦,反而变本加厉,以很多理由找他要钱。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永强本身就没从家里拿到过一分钱,平时吃饭全靠学校发的饭票,除了这4块钱,就没有任何积蓄。
父母拿不到钱,于是就专程跑到苏州大学里闹,把可以使用的手段全部用上,让他在学校里颜面扫地,被同学们非议。
王永强读硕士时,学校的补助也涨到了72块钱,但这一次他学乖了,偷偷把钱存下来,准备自己用。
但这件事很快就被他的父母察觉了,夫妻俩再次跑到学校里闹腾,动静更是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
曾经,王永强视学习为拯救家庭的希望,而如今,学习竟成为他逃离原生家庭的手段。
但天不遂人愿,王永强高估了“距离”的作用,也低估了父母想要从他身上榨取价值的决心。
这个问题,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说得清,但从此后所披露出的真相来看,王永强与父母之间主要有三大矛盾:金钱、办事,以及婚姻。
当王永强提出自己要到北京读博士时,他的父母简直难以接受:千盼万盼,好不容易才盼到小儿子毕业能出来赚钱,现在又说要继续读书?
王永强的选择,让他那“视读书为累赘”的父母崩溃不已,但在没有一点条件能够“要挟”他的情况下,夫妻俩也只好放他继续追求学业。
初到北京的王永强,认为自身已经逃离了父母的“控制”,但很快他就笑不出声了——再远的距离,也抵不过人心的欲望。
在中科大读博的日子里,王永强经常收到父母的来信,信的内容很简单,翻来覆去都是一个意思:家里很穷,爹娘身体不好,你哥又残疾,所以你作为家里唯一的健全劳动力,应该肩负起扛起整个家庭的责任。
一封又一封的来信,让王永强不厌其烦,可一想到打小就疼爱自己的哥哥,以及那间简陋的草屋,他就怎么也狠不下心来。
“逃离”没能改变王永强的现状,读博每个月120块钱的薪水,像沾了磁铁般朝着父母的口袋飞去。
在老家,郭巧娣和丈夫一边对王永强疯狂“吸血”,一边将他的成就当作炫耀的资本,向亲戚们炫耀。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在郭巧娣夫妇的认知中,王永强既然已经能在北京扎稳脚跟了,肯定有能力解决家里的难题。
诸如此类的离谱要求数不胜数,可郭巧娣夫妇也不想想,这些无理的要求谁能办到?
夫妻俩一听到王永强“做不到”的答复,瞬间大为恼怒,觉得含辛茹苦养了18年的儿子居然是个“白眼狼”,连这点“小事”都不愿意帮忙。
就像多年后人们没办法理解王永强的“不孝”,彼时的他,也没办法理解父母为何会如此压榨自己。
不理解归不理解,但就连王永强本人也未曾发现,他对父母无度索取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反抗,慢慢变成了习惯。
这种不懂得及时止损的习惯,在此后让他的婚姻陷入了支离破碎的同时,也为这场闹剧划定了没有办法挽回的结局。
早在中科院读博时,王永强就处了一个女友,但因为父母和家庭的种种原因,他始终不敢把这件事告诉家人。
1999年,下定决心的王永强,结束了和女友数年的“长跑”,正式踏进婚姻的殿堂,女友一家人对他也很好,不但不要彩礼、房子、车子,还建议两人婚礼从简。
忐忑不安的王永强打电话给父母,而父母也趁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家里没钱,需要1000块钱的车费。
1000块钱在现在可能也就是一顿饭钱,可搁在当时,却是王永强整整9个月的薪资,身上的钱都寄给家里了,他怎会是拿得出这笔“巨款”。
王永强原本以为父母会体恤他成家后的不易,但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该拿的钱一分不少,该闹的事一次不差。
婚后的王永强就像一个两面受夹的肉饼,既要小心翼翼地应付着父母的“敲诈”,又得对妻子一家人隐瞒父母的所作所为。
同年年底,因工作学习需要,王永强和妻子到日本进修,被父母“欺负”惯的他,左思右想,还是没敢隐瞒这件事。
让王永强没想到的是,父母得知他要到日本,竟然表现得极为开心,可老两口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色直接沉了下来。
“你们夫妻俩现在发达了,能去日本生活,可不能抛下家里人啊,你得带着我们和你哥一起去,顺便给你哥介绍一门亲事。”
听着父母异想天开的“梦话”,王永强连寻死的心都有了,可不答应的话,父母又要大闹一通。
无奈之下,他只要和父母“谈起了条件”:“我去日本一年能挣18万,三年后我回来就给家里盖房子,如果你们过去了,挣的钱都不够生活。”
虽然“跑得更远了”,可王永强的处境根本就没有改善,每个月父母都会给他打两次电话,除了要钱还是要钱。
而王永强也早已习惯了父母的做法,一次次将钱汇过去,但他却忘了:除了儿子这个身份外,他现在更是一个丈夫。
公公婆婆的无度索取和丈夫的习以为常,让王永强的妻子爆发了,这场婚姻最终维持不到两年就狼狈结束了。
婚姻的破碎让王永强对父母的恨意达到了极点,也彻底醒悟了过来,他下定决心和家里断绝一切联系,只身前往美国,并注销了中国的身份。
“钱袋子”不翼而飞,郭巧娣夫妇慌了,开始四处打听小儿子的下落,直到找上昔日亲家的门后,夫妻俩才知道原来儿子早已被自己逼得家破妻离了。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始终找不到王永强,他的父母干脆把矛头对准前亲家,多次骚扰他们,最终逼得他的前妻一家人不得不搬家。
浮出水面的线年,一则名为“王永强,你妈妈喊你回家”的消息,让这场时隔20多年的闹剧,再一次回到人们的眼前。
面对网友的劝解和母亲的呼唤,王永强始终不为所动,被众人找到后,他也只是平静地留下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
一开始,不知内情的网友们确实对他的行为感到气愤,认为他多了那么多书,却连“孝道”二字都不懂。
然而,看着网上遍地都是对弟弟的叱责,王永强的哥哥看不下去了,最终道出了真相:“永强不回家,其实是有难言之隐。”
为了找寻真相,不少媒体和记者开始走访多方了解,最终,王永强的经历才逐渐浮出水面。
在此之前,谁又能想到看似简单的“白眼狼事件”,背后的反转跨度居然会如此之大。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扪心自问,王永强的经历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未必能比他做得更好。
然而,当王永强的例子真实摆在大众面前时,人们才骤然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束缚之大,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
在见识到许多此类事件后,百城君现在已经没有过多的震撼和没办法理解了,有的只是唏嘘不已。
或许她已经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又或者她从未醒悟,答案只有她本人才知道。
但唯一确定的是,老人临终前的深情呼唤,没能治愈王永强那颗饱受创伤的心灵,面对毁掉自己前半生和婚姻的父母,他终究是选择不如不见。
同时,在经历了婚姻破碎后,他能幡然醒悟重新活出自我,又让人倍感欣喜和庆幸。
最起码,这不是又一起“赵庆香事件”,王永强的人生,也没到没有办法挽回的地步。
平等和尊重,始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尤其是家庭和亲人,更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