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亲历记(459)为什么悲剧还在重演

时间: 2025-04-17 01:27:45 |   作者: 爱游戏全站app登录入口

  当时,他采访了联合国全球计划灾害科学与公共行政管理相结合中国协调办公室主任刘小汉。

  张庆洲说:人类似乎难以应付大自然的严峻挑战,人们能做的,仅仅是每当发生大地震时,把金钱和泪水献给不幸者,人类一次次地交着昂贵的学费——生命。

  刘小汉说:目前,全世界地震短期最高命中率是30%左右,只有中国才能做到。

  前几年,日本政府决定停止地震预报研究,日本政府已不再投入了,美国的投入越来越少。

  西方国家的一些科学家“左右为难”,社会公众是纳税人,他们说,不要这些科学家了,他们很笨。

  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科学家为难到什么程度呢?干脆躲开短临预报这个研究领域了。

  “包括唐山,一直到渤海湾,无论哪一任局长,都不敢掉以轻心。有的书把查志远鞭挞得很厉害。当然,他有他的问题,但他在抓地震这样的一个问题上,有他的苦衷。”

  梅世蓉说:“他抓了,不是不抓,而且震后还批他,批得好厉害。实事求是地讲,地震谁敢不抓啊?而且是首都圈的地震。从造反派的角度来讲,他也要抓。海城地震不是造反派抓的吗?谁敢不抓,因为它要死人,不敢不抓。”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分析预报专家,究竟应该找到什么指标,发现多少异常,你才敢上报?

  要知道,你上报的预报要包括发震时间、地点、震级三方面,不是预测那么简单。

  “异常之后会发生地震,但很难说何时发生,地点在哪,到底有多大震级。”

  前面说过,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在会商会上,利用开滦唐山矿涌水量作为预报地震的根据,因为唐山矿的涌水量在1945年滦县地震时就有明显异常变化,而且在后来的历次地震中都有异常表现。

  而且,光你一个人作出判断不算数,要多数专家会商,很多机会就在开会中错过了。

  1976年7月17日晚,青龙县代表王春青听了国家地震局专家汪成民的意见后,做了详细记录。

  7月24日,王春青的汇报材料到了县委书记冉广岐手中。冉广岐很看重,当晚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了三点意见,六项措施:

  三点意见:一是在全县建立地震测报点;二是加强地震知识宣传;三是在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落实防震措施。

  六项措施:一是编写地震知识,交广播站广播;二是加强地震测报点观测,昼夜值班,有变化随时汇报;三是地震办组织人员向各地收集宏观不正常的情况;四是通知厂矿、水库等重点单位做好防震;五是与邻近县取得联系,察觉缺陷及时汇报;六是科委和地震办昼夜值班,制定落实抗震防震方案。

  同时,动员群众远离危房,对暂未撤离房屋的群众,必须夜不关门,有震时迅速离屋。

  有人对这样的做法提出质疑,冉广岐认为中央有要求防震的69号文件,另外,现在天气炎热,群众在外面住几天无所谓,有责任,他担着。

  不久,承德地委负责人告知冉广岐:今后,不要再讲这个事,因为国家地震局有“难处和苦衷”。

  1995年10月,在北京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联合国官员科尔博士听说了此事,很感兴趣,向我国提出申请,准备到青龙采访。

  1996年4月,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联大邀请有关人员到联合国总部做报告,介绍青龙防震减灾经验。

  当时,青龙仅仅防震两天就地震了,设想一下,如果地震晚发生两周、两个月会怎样?

  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但破坏力较小;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但破坏力大。

  地震预警系统利用这一时间差,在纵波到达并检测到地震后,迅速计算出横波可能到达的时间和影响区域,然后向这些区域发出预警信息。

  1.地震传感器‌:手机或地震监测站点中的地震传感器能够感知地震波的震动,并将这些震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2.‌数据传输‌:电信号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如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等)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

  3.‌地震预警分析‌:数据中心接收到地震数据后,利用地震预警分析系统,进行实时处理、分析,确定地震震级、震源和预计影响范围。

  ‌4.预警信息发布‌:一旦确认地震即将发生,预警信息会立刻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渠道发送给可能受灾区域的用户。

  综上所述,手机地震预警的实现依赖于地震传感器、数据传输系统、地震预警分析系统和预警信息的发布和接收等多个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手机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内,给用户发出预警信息,帮助用户采取紧急逃生避险措施,减少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财产损失。

  现在看来,此文描述的观点 ,仍然具强烈的时效性,没有过时。 年末岁初,各地小震不断,似乎预示着不知何时何地,正酝酿着一场大震。 防震意识一定要有。 记得5.12汶川地震初,成都的一些年青人,还以为挖地铁产生大事故?哪个工厂或仓库发生了大爆炸?经历过76年地震的老人 ,都知道是地震。发生在哪里?震级有多高?信息空窗期有近半个小时。 老师的唐山大地震系列文章写得太好了,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谢谢文劳!

  谢谢您的支持鼓励,从今天开始,我写一写地震专家汪成民的文章,他既经历了唐山地震,也经历了汶川地震,他说,汶川也是遗憾

  所谓的青龙奇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证伪很简单,唐山市区到青龙县的距离是150公里,唐山市中心到天津市中心130公里,当年青龙就是没有对大家说躲避地震,损失和伤亡也大不了哪去,如果说毕竟避免了伤亡,经验值得肯定,但大书特书青龙奇迹,给外省市的人感觉就是青龙紧挨着唐山的感觉,就像丰南、古冶、丰润一样,这就离谱了,照此推论,汶川震前,假设香格里拉某个村因为提前预警避免了损失,说服力有多大?所以,说青龙经验值得参考还差不多,而且需要说明青龙距震中直线距离多远,以唐山市中心为圆点,到青龙为半径这个圆形区域内单位人员财产损失做比较,才能有说服力。否则,所谓青龙奇迹就是一个充分条件不周延、缺少必要条件无法分解的因式一样的完全伪命题。

  您说的很有道理,从今天开始,我又在写地震专家汪成民的系列文章,欢迎您多提宝贵意见。 当然,站在哪个人的角度写文章,写出的不太一样,我的原则是,尽量不自己做出判断,由读者们自己作结论吧[谢谢][赞]

  但是中国跟欧美日本不同,后者大都是住独栋别墅,地震伤亡比较小,所以民众对不看重。中国基本都住楼房,西部还有很多人住在高山峡谷之中,一旦地震伤亡惨重。海源,唐山,汶川……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也难怪中国人很容易相信,传播地震谣言。我认为因为中国国情,还是很有必要搞研究。唐山大地震后,如果坚持研究,再加上这几十年的科学技术进步,也许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了

  走过中年,读书和健身便成为我的大事。读书,强健我的精神,健身,野蛮我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