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风格的计算方式。今天,IBM宣布了自己的策略,在大型数据中心方面做有意义的技术开拓工作,激发大家的商业兴趣,利用遍布于网络上的远程主机进行更高效的运行、搜索信息以及编写程序。
看看企业开发领域,你会发现在NetSuite以及SAP之间有着强有力的竞争;看看群件、office套件(包括Zoho和Google Apps),甚至去看看商业智能,所有迹象都表明转变不可避免。仅靠一个盒子(一台计算机或者甚至是一台服务器)再也无法容纳那些伟大的应用,计算设备正成为信息访问的关键点。
根据IBM高性能随需解决方案团队副总裁Willy Chiu的说法,云计算是可提供动态资源池、虚拟化和高可用性的下一代计算平台。
从Google Apps联想起,开始把之前看到关于“云计算”的东西串起来。所谓“云”,指的是诸如Google、微软、亚马逊这一些企业所建立服务器集群。用商业周刊的说法是,“企业和研究机构可能最终会把高级别的计算任务交给全球运行的服务器网络,也就是‘云’”。现在出来的“云”,和之前许多人梦想的把全世界闲置电脑的计算能力汇集起来应用不同。云,是商业公司自己维护运转的服务器集群。这相对而言容易实现一些,前者有点过于理想化。
硬件配置飞速飚高的背后,是网络上数据飞速的的增长——这简直在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海量数据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时,单位以GB计。而现在这只是一个小网站的数据量单位。不尽畅想,如果有一天,网络上可用的数据是现在的1000倍甚至更多时,我们的PC将变成啥样子?硬件会进化到怎样的形态?又或者,个人计算机根本就不必承受如此海量的数据计算? 云计算给出了另一种可能。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全新的商业和应用模式“云计算”成为互联网和IT巨头追逐的热点。Google(谷歌)、微软、Sun纷纷试水。尤其更有甚者,日前,IBM宣布将在中国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为中国的软件公司成立第一个云计算中心(CloudComputingCenter)。该中心将为中国新兴软件公司提供接入一个虚拟计算环境的能力,从而鼎力支持其开发活动。此举表示风头正劲的云计算已经来到了中国。那么云计算究竟是什么?对于产业的影响有哪些?用户能从云计算中得到什么样的应用和体验?云计算何时才能普及开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亚为信心十足的Google应聘者们出的一道题。作为Google公司的高级软件工程师,27岁的比希利亚留着一头卷曲的长发,他希望了解这些大学本科生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以Google人的方式去思考。“告诉我,”他问道,“如果有1000多倍的数据量,你将怎么办?” 真是个奇怪的问题。假如他们真的跑回学校,愚蠢地想要去处理容量多达1000多倍的细节信息,那么学校的服务器恐怕会被拖累得慢如爬虫。
在谷歌的发展过程中,关注他的人经常会问:“下一步他要做什么?”而谷歌也不断给人类带来一个个惊喜,从Gmail,GTalk,Google Earth……到呼之欲出的GPhone,那么下一个又会是什么?谷歌是不是真的存在一个整体的战略意图?去年10月,谷歌和IBM联合宣布了云计算计划,而在不久前,两家公司又分别在北京宣布了他们在中国的云计算计划。
谁能真正成为云计算的代言人实际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一系列IT巨头作为后盾,毫无疑问,云计算已拥有了一个光明的前景。云计算的蓝图已经呼之欲出:在未来,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iPhone,就能够最终靠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应该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从这个方面而言,最终用户才是云计算的真正拥有者。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别的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
它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很多因素推动了对这类环境的需求,这中间还包括连接设备、实时数据流、SOA的采用以及搜索、开放协作、社会网络和移动商务等这样的Web 2.0应用的急剧增长。 另外,数字元器件性能的提升也使IT环境的规模大幅度提升,从而逐步加强了对一个由统一的云来管理的需求。
云理论是实现概念的定性值与数字的定量值之间自然转换的有力工具.本文在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概念计算(也叫简化计算)的云计算方法.概述了云模型与不确定推理;给出了计算的逻辑描述,将计算过程抽象成为推理过程;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给出了计算云化的过程,并且采用不确定推理的方法,给出了云的计算过程;简单阐述了云化计算的系统实现。